“猎豹”“鹰眼”“飞猫”……科技赋能下的冬奥报道太吸睛!

时间:2022-02-25 17:12:26       来源:腾讯网

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对这届无与伦比的盛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在冬奥会赛事期间,科技感十足的媒体报道让我们的观赛体验耳目一新,在这些“新鲜”的视觉呈现效果背后,蕴藏了不少极具科技范的媒体报道辅助工具。冰丝带中的“猎豹”、短道速滑赛场的“飞猫”、冰雪大跳台的“时间切片”、火星上的数字记者小诤,这些频频登上热搜的报道“神器”促成了“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观看体验,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冠军也追不上的摄像头

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转播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猎豹”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套电视直播特种设备,之所以取名叫作“猎豹”,就是因为它敏捷的速度。在冬奥会速滑比赛中,运员速度可达到每秒15至18米,约等于时速50公里,顶尖运动员速度可达时速70公里。而“猎豹”设计技术标准能达到每秒25米,约等于时速90公里。“猎豹”还可以根据直播需要,实现加速、减速和超越等动作,从而更加灵活和随意地捕捉速滑比赛中的各种场面。

让小动作无处遁形的电子“鹰眼”

猎豹的强项是快速跟踪拍摄,但存在视线盲区,而这个“小缺憾”恰好是“飞猫”系统的强项。

在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场馆的摄影系统“飞猫”也是赛场的明星之一,它由40台4K超高清摄影机阵列加上3台8KVR摄像头组成,多机位、超高清的摄影机阵列,能做到视角全覆盖,转播画面外,还能辅助判罚。

“飞猫”是“索道摄像系统技术”的别名。在冬奥会开幕式上俯瞰“鸟巢”的全景、烟花绽放的瞬间,拍摄下这些画面的就是架设在国家体育场上方的索道摄像系统(又名“飞猫”)。通过无线遥控,摄像师可以让摄像机在索道搭建的二维或三维空间内任意移动、镜头360°旋转,实现随心所欲的拍摄,并通过使用专用频率的无线信号回传视频画面,提供非同一般的视觉效果。

把英姿“焊”住的“时间切片”

2月8号上午,谷爱凌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三枚金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转播中,观众通过视频回放,直观地看到谷爱凌仿佛拥有了“分身术”,从起跳到落地,多个身姿组成的腾空轨迹在同一画面中定格。而这就是冬奥报道的另一项和科技——“时间切片”技术。它是一套AI图像处理系统,它可以将运动员转瞬即逝的动作定格下来,捕捉运动员高光时刻。即便只有几秒钟速度动作,时间切片技术也能将其清晰抓取并定格,在同一个画面中呈现其轨迹,方便裁判进行评判工作。

默默看着你的“冰墩墩”

在国家速滑馆内,除了亮眼的“猎豹”外,冰面上还隐藏着另一种无线摄像机——冰面锥桶摄像机。它由摄像机、电池和无线发射装置三部分组成,被安放在用以标记赛道的红色锥桶中。冰面锥桶摄像机非常小巧,摄像机的体积甚至不到25立方厘米,就像一只在锥桶上打了个洞并从中探出头来的仓鼠。

摄像师可以通过无线遥控来控制这只“仓鼠”的头部,以仰视的角度拍摄下运动员迎面冲击而来、高速滑过的画面,并通过5.2GHz频段,带宽为40MHz的无线信道高质量、无时延地传输到制播中心,快速包装成观众所能看到的节目,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科技赋能冬奥报道,也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大国实力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不仅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的长足进步,也见证了中国信息通信科技的蓬勃发展。转播时长、技术、内容制作方式等多方面书写了新纪录;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创造了收视奇迹;众多“黑科技”组团亮相,多项硬核技术首次应用。科技赋能冬奥报道,也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大国实力。

监制:山 丹、和 岩

审核:岳 楠

编辑:娟 子

记者:王伟帆

声明:内蒙古新闻广播原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新闻广播》官方微信

关键词: 时间切片 北京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