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造型千奇百怪,背后有着一个世纪的演化史

时间:2022-02-20 06:08:02       来源:腾讯网

不久前,索尼推出了新款真无线耳机 LinkBuds,独特的造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有人说它像甜甜圈,有人说像薄荷糖,总之与我们认知当中主流的真无线耳机的惯常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不禁开始思考:耳机到底经历了什么,造型竟能如此多样,设计师为了让耳机牢靠地嵌在耳内,都经历了什么?

最早的耳机挂头上

古早阶段,人们口中的耳机,指的就是头戴式耳机。19 世纪 90 年代,耳机鼻祖诞生了。

当时一家位于英国的公司 Electrophone,叩开了耳机品类的大门。为了服务那些对歌剧极度痴迷的客户,他们专设一条直通伦敦剧院和歌剧院的线路,客户握住这根由长杆连接的巨大耳机,放置于两耳之间,便能听到此时歌剧院里的现场演出。

延迟多少取决于他们与剧院的距离远近。

那时期,耳机还是用于娱乐的设备,但步入 20 世纪,很快战争打响,耳机的形态决定其拥有一定私密性,契合军用需求,于是作为战时通讯设备得到快速发展。不过那时候的耳机,依旧多为耳罩形态。

1910 年,工程师 Nathan Baldwin 在自家厨房鼓捣出第一副现代耳机,后来这一产品形态被美国海军看中,经过几番改良终于量产。

Baldwin 后来也建立了自己的无线电公司,一度成长为拥有 150 名员工的企业,虽说后来公司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沉寂,然而 Baldwin 创造的头戴耳机形态,被一直沿用至今。

德国拜亚动力于 1937 年推出全球首款动圈耳机 DT-48,后经无数迭代,直至 2013 年最终停产;1959 年奥地利音频厂商 AKG 发明的第一款贴耳开放式耳机 K50;1979 年索尼推出 Walkman 随身听,流行于大街小巷,人们得以在公共空间独享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早的拜亚动力 DT-48,图片来源:Hifi Legenden.at

不得不说,Walkman 的诞生塑造着一代人的时尚记忆,随之一起推出的 MDR-3L2 耳机也在无意间为耳机的进化打开了另一扇门:

耳机不只有音质这一条进化方向可走,还应变得更轻巧、更私密。

▲索尼 Walkman

随身听而后十几年,耳机在人类头部不断「搬家」,从「头挂式」到「颈挂式」,最后到了「耳挂式」。尤其是一种俗称「平头塞」的耳机。

小一点,再小一点

十年前,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主流,厂商们会在手机包装中附赠耳机,而那时候送的大多数耳机,还是平头设计的塞子。

▲森海塞尔 MX500,图片来源:数码多

顾名思义,这种耳机的入耳端多为圆形平面,耳机外壳通常会再裹上一层海绵套,为了增加摩擦力,使其更不易掉落。这种耳机佩戴舒适,内部腔体空间较大,意味着能够塞入尺寸更大的声音单元,所以一般情况,平头塞的音质下限较高。

森海塞尔 MX500、AKG K314P 都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塞子,当然还少不了伴随 iPod 一同推出的初代 EarPods。

▲生于 21 世纪初的苹果耳机

同时期,战场还有另一种耳机设计,也就是如今大家常见的入耳式设计。平头式和入耳式,两者孰优孰劣,曾是音频论坛的长青话题,但随着技术发展,时间给出了答案,步入本世纪 20 年代,放眼望去早已是入耳造型的天下。

之所以平头设计在 TWS 时代被抛弃,其中主要原因是它那天生较差的隔音性能,注定在无线化道路上走不长远,一旦品牌想要做降噪耳机,就只能绕开平头设计了。

平头塞式微之时,另一种设计思路渐渐成为主流。

最初的 EarPods 采用了平头设计,对于耳廓稍窄的用户而言,戴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明显的异物感。因为它本身就是依靠耳廓卡住整个耳机壳体来固定,就像是我们在乘坐地铁时,被其他乘客紧紧挤拥着,久而久之不疼也麻,加之耳廓皮下有许多毛细血管和神经,痛感相应地会加剧。

于是 2012 年,Apple 将 EarPods 设计成了半入耳式设计。最开始人们对这陌生的造型有所顾虑,担心着是否会佩戴不牢。

在产品正式上市后,一切疑惑都抛诸脑后,它比平头塞拥有更加圆润的线条,减少了对耳廓的压迫感,久戴不累,恰到好处地「挂」在佩戴者耳廓上,这一设计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甚至在第三代 AirPods 上都能找到当年 EarPods 的些许印记。

不过在真无线降噪耳机阵营里,入耳式设计一统天下,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戴不牢。这类耳机前部有导管设计,减少与耳膜之间的距离,导管外套着一圈硅胶耳帽,如同一把在耳道里撑开了的伞,以此作为支撑固定的方式。

理论上只要套上合适尺寸的耳帽,入耳式耳机就能做到既保证有良好的隔音品质,也能佩戴舒适。可惜「同人不同命」,有些人不巧是油性耳朵,耳道会分泌油脂,减少耳帽的附着力。

此外,入耳式耳机也不太适合在运动场景下佩戴使用,汗液同样会起到降低摩擦力的作用。

拥有无限脑洞的工程师再一次充当救世主,从鲨鱼身上获得灵感,为耳机加上了耳鳍,Bose 为此设计申请了鲨鱼鳍专利,竖起的耳鳍恰如其分地抵在外耳廓处,固定得很牢靠。

使用这一设计 Bose SoundSport Free,曾陪伴着我夜跑一千多公里,直至右耳电池再也充不进电。

▲索尼 LinkBuds 也利用了类似设计

即便祭出了耳鳍这般「大杀器」,一副耳机也没办法适配地球上所有人的耳朵。那不妨转变一下思路:既然耳机没办法适配所有人,那就让一副耳机只认一个主人吧。

想要极致体验,定制是个选择

定制耳机,自诞生起就注定小众。早期是作为音乐人的贴身工具而存在,后来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高品质音乐的热情愈发高涨,创意类工作的门槛也有所降低,让定制耳机这一业务有了更多受众。

不过即便到了今天,定制一副耳机依旧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里所说的「代价」,既有时间成本,也有价格成本。

国产音频品牌 NF Audio 宁梵声学早期就是做定制耳机起家,创始人老羊 2016 年在知乎上曾回答过定制耳机相关的问题,其中详细讲述了定制耳机的制作难点。

简单地讲,为了让耳机尽量贴合佩戴者的耳道,定制厂需要获得用户耳道的模型,也就是耳模,一般要去助听器店或医院,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先在耳道里放入棉障,再往耳道里注入耳模膏,待固化后取出,这里头有许多门道,但只要听从操作指令,就不会出太大问题。

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步骤:修耳模。老羊在知乎上这样写道:

在取得了良好耳模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步骤,就是对耳模进行修整。毕竟取出来的耳模,形状和最终的定制耳机并不一样,这里面就涉及到修模这个部分,而这部分严重影响耳机的佩戴感受。举最简单的例子,耳道留多长,修掉多少,修多了,漏音,修少了,胀痛。

正因为这道工序对佩戴感、音质、隔音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对工程师的手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意味着需要花费不菲的成本去换取。

也因为一副耳模得来不易,部分定制耳机大厂会保留所有用户的耳模。

一来方便用户进行后续调整,二来这一个个耳模,累积下来就是庞大的人类耳形数据库,在开发量产耳机产品线时可以作为调研数据,供设计师参考继而设计出更具普适性的耳机。

小小耳机,深究起来头头是道,这一切都归功于,人类对更佳音质和更好体感有着不倦的追求。

我相信耳机的形态演化之路,并不会就此结束。或许索尼 LinkBuds 的出现,正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

关键词: 定制耳机 earp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