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闻:耳机的最终进化形态是音箱?丨Oriolus 褐鹂 测试报告

时间:2022-09-20 17:38:34       来源:腾讯网

前言

上个月我们拿到了Jaben Oriolus的最新产品——“褐鹂”。


(资料图)

中文名:褐鹂 拉丁名:Oriolus szalayi

咳,放错图了,不是这个↑,是这个↓

总算知道为什么“褐鹂”是蓝色的了

据厂商说:这一次的褐鹂是专为“新时代人声”而打造。

平板式の黑黄鹂 / 专为“新时代人声”打造

作为黑黄鹂的老用户,小编我在没有拿到样机之前并不是很能理解何为“新时代人声”。不过倒是对加入了平板单元的“黑黄鹂”很感兴趣。

这一次还能复现黑黄鹂的荣光吗?

作为老人家曾经的旗舰,黑黄鹂在五六年前的HIFI圈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彻底打出了老人家Jaben Oriolus系列的名号。

“起始于黑黄鹂,迥异于黑黄鹂”

这一次的褐鹂作为“起始于黑黄鹂,迥异于黑黄鹂”(官方语)的新人声塞,究竟能有怎样的表现?又相对黑黄鹂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呢?

出于好奇,小编用手头的老版黑黄鹂和收到的褐鹂样机进行了对比测试。

测试环境:

我们所使用的测试设备是Neumann KU100仿真人头和CLIO音频分析仪。

为了控制变量,褐鹂和黑黄鹂均使用的是原厂附送的原配硅胶套(M码)。

由于机器扫频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偏差,我们在进行测试时采用了多次测量取均值的方法,力求能够还原设备真实的听感情况。

话不多说,翠花,上数据!

加入平板,但是阻抗更低?

为保证后续数据的准确,必须确认测试时的输出电平以控制变量,所以先来测试一下参测双方的阻抗:

由于黄色读取线无法完全与1KHz线重合,这里统一选取了998.6567Hz处的阻抗作为标准阻抗的近似值。黑黄鹂的阻抗≈18Ω,新款褐鹂的阻抗≈12Ω。两者阻抗差距不大。但很明显的,两者的阻抗曲线走向大相径庭。

黑黄鹂实测阻抗曲线

由于黑黄鹂的单元配置是一圈三铁——动圈负责低频,动铁负责中高频。普遍而言动圈单元的阻抗曲线普遍比较平坦,动铁单元的阻抗曲线则非常夸张。

可以明显看出黑黄鹂在低频范围的阻抗均稳定在15Ω,略有上扬。1600Hz左右时的阻抗达到顶峰19Ω,随后骤减至9KHz时的8Ω再继续上行。

褐鹂实测阻抗曲线

而褐鹂的阻抗就比较平坦了,也符合动圈+动铁+平板的特性。

可以猜到褐鹂大概采用了动圈-低频、平板-中频/高频、动铁-极高频的分频设计。低频范围内的阻抗稳定在14Ω左右,100Hz~1KHz则呈下降趋势,并在之后稳定在11Ω左右。

THD+N(总谐波失真)

黑黄鹂实测总谐波失真

褐鹂实测总谐波失真

两者的总谐波失真都控制得较好。黑黄鹂的可听阈失真均未超出1%,最高峰出现在4800Hz左右,失真度为0.85%。

褐鹂的可听阈失真基本保持在1%以下,320Hz、680Hz、900Hz三处失真超出1%,其中以320Hz处为最,失真度为1.28%。

重头戏:频响曲线

根据已有的阻抗数据和前端标准输出电压公式计算可得:褐鹂的前端标准输出电压为110mV,黑鹂的前端标准输出电压为134mV,进而可以测得两者的频响曲线:

褐鹂实测频响曲线

黑黄鹂实测频响曲线

将两张图叠加可得下图:

红线:黑黄鹂 蓝线:褐鹂(未对齐)

在标准输入电压下,褐鹂的声压级要普遍小于黑黄鹂:以1KHz为例,黑黄鹂在该频率下的声压级可达106 dBSPL,而褐鹂的声压级只有98 dBSPL。

人耳听觉分贝-声压级对应图

这也变相说明了就易推性而言,由于平板单元的加入,褐鹂要远逊于它的前辈黑鹂,这可能也是褐鹂官配4.4平衡线的原因。

单纯的重叠并不能直接反应出两者的声音区别,还是依旧以1KHz为基点,我们将两张图进行了叠加并另外加入了ISO226-2003等响度曲线作为参考基准:

红线:黑黄鹂 蓝线:褐鹂 (1KHz对齐) 黑线:ISO 226-2003等响度曲线

先以等响度曲线为基准考察一下褐鹂的曲线:约25Hz处等响度曲线与褐鹂频响曲线发生了第一次交汇,约500Hz处发生第二次交汇,1KHz为对齐交汇点,7.5KHz处发生第三次交汇。以这三个交点为标准,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褐鹂整体的声音风格:

25Hz~500Hz

这一频段内褐鹂声压级平均大于等响度曲线约 5dB 。

(1)60 Hz-100 Hz低音基音区频段内的声压级适当抬升,会使音色显得厚实、浑厚感强。

(2)60Hz~250Hz频段的提升会给低音补偿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低音的量感。

(3)150Hz-500Hz作为人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5dB的提升有效增强了人声的力度,显得人声浑厚有力不混浊。

500Hz~1KHz

这一频段内褐鹂的声压级平均小于等响度曲线1~2dB。这一次褐鹂在500Hz~800Hz这个主要影响音色力度的频段内采取了“下凹”的举措,不仅有效松弛了原本过于强劲的人声,而且适当保留了600Hz~800Hz的喉音细节,在打造出一种“宽松”基调的同时,很好的表达出了声音的线条感。

1KHz~7.5KHz

这一频段内褐鹂的声音走向大致与等响度曲线相同,需要注意的频段有三个:

(1)1.8KHz显著提升10dB,有效提高了声音的清晰度与明亮度,使人声更“妖”。

(2)4KHz~5KHz频段缓降5dB,在不过分削弱人声线条感的同时保持人声的明亮度。

(3)6KHz~7KHz频段高峰提升8dB,看似齿音爆炸,但是别忘了前面4KHz处10dB的提升所带来的心理掩蔽效应,实际听感反而能够提升弦乐的明亮度和临场感。

再来比较下黑鹂和褐鹂的曲线:

(1) 0Hz~200Hz:褐鹂平均高于黑鹂3dB并成收敛趋势。

(2)200Hz~1KHz:褐鹂平均低于黑鹂2dB并成开放-收敛趋势。

(3)1KHz~2KHz:褐鹂上扬陡峭,于1.7KHz处成峰,较1KHz处的声压级高9dB;黑鹂上扬较缓,于2KHz成峰,顶点均为106dB,较1KHz处的声压级高8dB。

(4)5KHz~8KHz:褐鹂隆起,黑鹂下凹并于6.5KHz处取得最大声压差10dB。

显而易见,相比于前代的黑鹂,这一次老人家更加注重低频方面的表现。用“玄学”一点的话说,就是“箱子味儿”更足~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过200Hz这个分水岭,褐鹂的曲线下凹,声压级弱于黑鹂,并于1KHz处重新交汇。这个范围正好囊括了影响人声“力度”的频段,2dB的衰减并未过多影响人声的力度,反而可以塑造“宽松”的人声风格。

中高频方面,褐鹂1KHz~2KHz更为陡峭的上扬使得褐鹂的音色相较黑黄鹂更为“抓耳”,而选择较低频率处成峰更给予褐鹂更富密度的人声音色。5KHz~8KHz高频部分的高耸相比黑鹂的下凹兼顾了管弦乐的泛音列完整性。

总结

综上,相比于老版的黑黄鹂,本次褐鹂在保留老人家黄鹂系列调音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低频和中频人声的表现。低频足够的量感和力度感非常适合摇滚和R&B类型的新时代人声音乐。

氛围感是目前主流听音人群比较在意的部分,本次褐鹂的调音取向就在非常明显地模仿大耳甚至音箱所能给人带来的听感。“移动版箱子”或许是对这条塞子的不错的概述和总结。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小编不由心生疑问:难道耳机的最终进化形态是音箱?现在新一代烧友们的听音取向又是如何的呢?

为此我们特意准备了褐鹂和黑黄鹂的对比DEMO(黑黄鹂一三段,褐鹂二四段),请大家听一听,将你的选择告诉我们吧~

(Ps:由于录音链路各环节的失真无法避免,DEMO音色会与实际听感有出入)

乙迷依旧将黑黄鹂和褐鹂一并上架到TB店铺:“乙迷HiFi音乐俱乐部”,感兴趣的烧友们直接联系店铺客服就可以申请免费试听~

最后抛一个问题:你心目中新时代的耳机声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关键词: